1.专业定位
人工智能专业是2018年教育部为适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而批准设立的新专业,专业培养定位强调厚基础、重交叉、强渗透,我校于2021年获教育部批准增设本专业,2022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是一个理实结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围绕产品和系统智能化的宽口径专业。依据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智能金融、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医疗健康、自动驾驶等行业领域产品或系统的应用、管理、研发等相关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AI)发展战略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与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毕业后可在工业、科技、教育、医疗、管理等领域从事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的应用设计与开发方面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培养规格
(1)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3-8年。授予学位类型:工学学士。
(2)学分与绩点
总学分:171。
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全学程平均学分绩点在2.0及以上,可申请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毕业要求
工程知识: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和人工智能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按需求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系统评估、运行与维护能力,并能够在上述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在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技术,自主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方法和工程工具,辅助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分析建模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等,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人工智能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沟通:能够通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或陈述发言等方式就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管理原理和一般的项目管理方法,具备一定的工程项目规划与管理,以及初步的工程经济决策能力。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跟踪人工智能领域最新前沿,有不断学习和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三大平台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分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科技活动。
核心课程: 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图像处理与视觉感知、计算机视觉、Python数据采集与清洗、Python数据挖掘技术、用户画像与推荐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与应用、模式识别与应用、机器人感知与视觉。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Python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Python数据采集与清洗综合实训、Python数据挖掘综合实训、机器学习综合实训、自然语言处理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5.师资队伍
本专业依托bb平台狼堡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 以学科学术骨干为核心,逐渐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正高级教授职称1人,副高级教授及高级工程师职称4人,讲师中级职称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100%,整体师资队伍平均年龄43岁。
6.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设施概况如下:
1.具备优越的教学软硬件设备,配备有高性能计算服务集群、深度学习GPU图形工作站等一大批先进的专业仪器设备和适配软件,可以满足人工智能专业的所有实训项目和实验教学需要。
2. 建有省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5G通信实验室、人工智能视觉应用实验室、大数据开发实验室、大数据应用技术实验室、物联网基础实训室、物联网工程应用实验室、软件工程智慧云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等52间实验实训室,拥有仪器设备4500多台(套),设备总价值3600多万元。配备U+新工科智慧云等先进的软件教学平台,学生实验实训条件得到充分保障。
7.就业方向
毕业后发展口径宽广,在各行业具有长期旺盛的人才需求,可从事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交通、制造、能源、零售等人工智能相关行业应用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可在大型互联网公司、AI+X公司、银行与金融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数据分析与挖掘、AI技术应用、智能系统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或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咨询、教育培训工作。